文王曰“古之贤君可得闻乎?”太公曰“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
文王曰:“古之贤君可得闻乎?”
太公曰:“昔者帝尧之王天下,上世所谓贤君也。”
文王曰:“其治如何?”
太公曰:“帝尧王天下之时,金银珠玉不饰,锦绣文绮不衣,奇怪珍异不视,玩好之器不宝,淫佚之乐不听,宫垣屋室不垩,甍桷椽楹不斫,茅茨遍庭不剪。鹿裘御寒,布衣掩形,粝粱之饭,藜藿之羹。不以役作之故,害民耕绩之时。削心约志,从事乎无为(13)。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,廉洁爱人者厚其禄。民有孝慈者爱敬之,尽力农桑者慰勉之,旌别淑德(14),表其门闾(15),平心正节,以法度禁邪伪。所憎者,有功必赏;所爱者,有罪必罚。存养天下鳏寡孤独,赈赡祸亡之家(16)。其自奉也甚薄,其赋役也甚寡。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,百姓戴其君如日月(17),亲其君如父母。”
文王曰:“大哉!贤君之德也(18)。”
天下熙熙:意即天下纷乱扰攘的样子。
一盈一虚:意即时而强盛,时而衰弱。盈,满,此处意为强盛。虚,空,此处意为衰弱。
天时:天地自然演变的时序,此处指天命。
祸福在君,不在天时:施子美曰:“盈虚治乱,虽若有数,实人君有以致之也,非天时必然也。……人事尽处,是为天理,不修其所以在人者,而泥其所以在天者,亦惑矣。尧舜桀纣,不可同日而语也久矣。宽简之化,慈俭之德,尧舜之所以治也;暴虐之政,矫诬之行,桀纣之所以亡也。故国之安危,民之治乱,在乎君之贤圣不肖,而不在于天时也。”邵鸿、徐勇说:“本篇一开头,作者就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:人类社会和国家的治乱,取决于君主的贤否,而不是上天的意志。‘君不肖,则国危而民乱;君贤圣,则国安而民治。祸福在君,不在天时。’不言而喻,这个命题闪烁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。同时,它又是《文师》‘道之所在,天下归之’思想的哲学基础。《六韬》在天人关系上的这种进步的认识,是它在思想上的一个突出点。在书中,类似的精彩文字还有很多。”“这种鲜明的唯物主义观点,可以与战国时期任何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相媲美。《六韬》所以能够提出许多比较正确的政治主张,首先就应该归因于此。”